高精度智能称重设备提供商

20年专注工业智能称重解决方案,100000+客户一致选择!

科技让治超更简单

20年专注治超非现场执法解决方案,12000+客户一致选择!

服务热线:

400-600-7780

装载机电子秤哪家好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 页 > 新闻中心 > 今迈新闻

一家三代都是做秤高手

2017-06-21 12:00:00

   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,但随着电子秤的普及,这种曾经普遍出现在各类交易中的度量工具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。在葑门横街石炮头,63岁的王勇进目前仍经营着一间小小的店铺自制、自售从几斤到几百斤不等的杆秤,在刨、磨、钻、刻中坚守着这门祖上传下来的老手艺。

   子承父业学做秤 杆秤见证历史

   王勇进是浙江永康人,一家三代都是做秤的,因为做工精细,王家在当地很有名。据他回忆,在解放前,杆秤是非常稀罕的物件,只有大户人家才买得起。“那时候别人找爷爷去做秤,都是要用轿子来请的”,王勇进说。

   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杆秤开始普及,也迎来了“黄金时代”。当时王勇进正值壮年,兄弟几个跟着父亲一起做秤,每天都忙不过来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,杆秤进入了标准化生产的时代,个体秤匠的生意走向衰落,王勇进就挑起担子,走南闯北到各地做秤。“走遍了20多个省市,觉得苏州手艺人的氛围好,就留了下来。 ”1987年,王勇进把担子放在了石炮头。

  好学难精 一杆秤有七十多道“手脚”

  从选材、刨杆、水磨到定星、打孔、校验,及至最后的抛光上色,用行话说,做一杆秤需要七十多道“手脚”,即总共有大大小小七十多道工序,可见工艺的精密。而制秤的工具也是琳琅满目,有锯刀、锤子、剪子、钳子、小斧头等十多种。王勇进12岁开始学手艺,整整学了三年才出师,经过50多年的磨练,现在做一杆20斤的小杆秤,前后不停也需要一个半小时。

   秤是公平的象征,做秤最重要的也是一个“准”字,这也是做秤艺人始终保有的严谨态度。“从选材开始就马虎不得。 ”王勇进说,杆秤的木头必须用紧致不易吸水的硬木,保证长时间使用不会受潮,之后的分刻度、打孔,甚至是包头尾的铜片大小都影响着准确度,“好学难精是我们这一行的特点,要想做出一杆外型美观、经久耐用的杆秤没有几十年的功力是不行的。 ”

   坚持传统 手艺不在打磨中消失

   王勇进的店铺靠近横街街尾,门口挂着的一块写有“修秤”的木板很不起眼。走进店内,更是保留着老式作坊的风格,王勇进窝在一张用木板架起的作业台后,开一盏白炽灯,右手边除了一字排开的工具,还有铜片、铝片和一些半成品零件,墙上则挂了百余把杆秤供客人挑选。

   最小的可以称六斤,大的则需要几个人扛着,可以称几百斤的分量。王勇进说,现在店里卖得最多的是20斤的杆秤,售价在20元左右,而他也兼做修秤的生意,像换个秤头松动的小挂钩,只要3块钱。“生意很清淡,一个月也就卖出十几杆秤。 ”即使这样,王勇进还是愿意继续做下去,并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子。

   岁月在打磨秤杆中逝去,但手艺却不能在打磨中消失,王勇进这样坚持着。




标签

0

近期浏览:

Baidu
map